信息化渗入医改引起医院大变革
医改正挟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势能介入卫生信息化。
医疗卫生,这个被信息化界公认的最难啃的行业,会因此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SARS、甲型H1N1均以“非典型”的方式展现了信息化对于卫生行业的价值,但卫生信息化的使命和责任绝不止于此。人们更愿意憧憬的是,借助信息手段,看病无需在长龙般的队伍中等待、报销医药费时不再为整理无数的诊疗单和药费单而苦恼、每次转院也不必抱着一大叠的病历……如果这些与普通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问题都能得到改善和解决,那将是信息社会图景中最美丽的一幕。
但长期以来,受限于体制、人才和观念等樊篱,卫生信息化始终面临着孤岛成片、烟囱林立、医疗资源极度不平衡等尴尬局面。
打破尴尬,并非没有可能。一轮医改拉开大幕,国家首次将卫生信息化写入改革方案,使其成为医改的重要支撑。卫生信息化如何取得突破的命题再次被推向前台。
可以确定的是,新医改赋予了卫生信息化一次难得的大机遇。而能否把握好这次机遇,将有赖于政府部门、各级卫生机构用户和IT企业的共同努力。
卫生信息化之大拐点
久旱逢甘霖,医改带来了卫生信息化前所未有的机会。这个沉寂太久的行业正鼓足士气,在拐点之上迎接全新考验。
“……请5月8日乘坐NW029航班和9日乘坐3U8882航班与该患者同机的乘客速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
5月12日,北京。一大早,2000多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用户收到了这么一条短信。此前一天,我国内地确诊了首个甲型H1N1流感病例。
5月13日,第二个病例确诊。
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为主要民生诉求的新医改,赶上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开始。
特殊的开端
4月初,医改方案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各方关注。正当此时,甲型H1N1流感忽然暴发。作为这场阻击站的主力部门,卫生部门在疫情直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信息手段立体支撑下,及时发布各种信息,让公众心态平静,从容应对。
这与2003年形成了巨大反差。恰恰是2003年的SARS危机,让中国卫生部门认识到,信息化的薄弱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大软肋。卫生部门和社会各界猛然警醒: 卫生信息化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攻坚战。
“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春天即将来临。”早在一年前,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计算机专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便有此预言。这位在卫生信息化领域扎根近30年的老专家,见证了中国卫生信息化的整个演变。
在中国之外,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浪潮同样汹涌。早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就明确提到,将在未来5年投入500亿美元,用于建设覆盖全民的电子健康档案(eHR),以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医疗事故。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使得中国卫生行业信息化遭受了一场突袭,彻底暴露了重大疫情信息不能互联和及时汇总的重大缺陷,那么2009年开启的医改大幕则是对卫生行业信息化的一场有准备的“手术”。接下来,卫生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机构、病患的信息化需求在哪; 如何来满足; 该走什么样的路?